ESJIAN 1. 整体原则 1.1 总体布局原则 功能模块划分:将电路划分为功能模块(如电源模块、信号处理模块、接口模块等),并合理布局,避免模块间相互干扰。 信号流向清晰:按照信号流向(输入到输出)进行布局,减少信号走线的迂回和交叉。 对称性与平衡性:对于差分信号或对称电路,保持布局对称,以减少失衡和干扰。 1.2. 电源与地线设计 电源线宽度:电源线宽度应足够大,以满足电流需求,通常电源线宽度大于信号线宽度。 电源去耦电容:在电源引脚附近放置去耦电容,以减少电源噪声。去耦电容的放置应尽量靠近芯片电源引脚。 地线设计:采用大面积地平面,减少地线阻抗。对于模拟和数字电路,应分开布线,并在合适的位置单点连接。 电源分割:对于多电源系统,注意电源之间的隔离和分割,避免电源之间的相互干扰。 1.3. 信号线设计 走线长度与阻抗匹配:对于高速信号,需考虑走线长度和阻抗匹配。例如,差分信号线应保持等长、等间距。 信号完整性(SI):避免信号线过长、过细或出现锐角,减少信号反射和串扰。尽量使用45°角或圆弧走线。 信号隔离: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应尽量分开布线,避免数字信号的噪声干扰模拟信号。 敏感信号保护:对于时钟信号、射频信号等敏感信号,应使用屏蔽或专用的微带线/带状线设计。 1.4. 元器件布局 热管理:发热元件(如功率器件、大电流电阻等)应尽量远离敏感元件(如电容、芯片等),并考虑散热措施(如散热片、风扇等)。 元件间距:元件之间应保持足够的间距,便于焊接和维修。对于高电压或高电流元件,间距应更大,以避免电弧放电。 元件方向一致性:尽量保持元件方向一致,便于阅读和维修。 敏感元件保护:对于易受干扰的元件(如晶振、传感器等),应远离干扰源(如大电流线、电感等)。 1.5. 多层板设计 层分配:合理分配信号层、电源层和地层。通常内层用于电源和地平面,外层用于信号走线。 过孔设计:尽量减少过孔数量,因为过孔会增加信号阻抗和寄生电容。过孔应尽量靠近元件引脚。 盲孔与埋孔:盲孔连接外层与一个或多个内层,但不贯穿整个板;埋孔仅连接内层,可节省空间并提高布线密度。 1.6. 防干扰设计 电磁兼容性(EMC):采用屏蔽、滤波等措施减少电磁干扰。例如,使用金属外壳或屏蔽罩保护敏感电路。 滤波与隔离:在电源入口和信号接口处添加滤波电路,减少外部干扰进入电路。 地线隔离:对于模拟和数字地,采用星形接地或单点接地,避免地线环路。 1.7. 可制造性设计(DFM) 最小线宽与间距:根据PCB制造工艺,确保线宽和间距符合最小规格要求。 焊盘设计:焊盘尺寸应适中,避免过大或过小。对于BGA封装,焊盘设计需特别注意。 丝印清晰:元件标识和丝印应清晰可读,便于生产与维修。 1.8. 测试与调试 测试点设计:在关键信号和电源线上预留测试点,便于调试和测试。 边界扫描:对于复杂电路,可考虑采用边界扫描技术进行测试。 预留空间:预留一定的空间用于后续的修改或升级。 这些规则是电路Layout设计的基础,但具体应用时还需要根据实际的电路类型(如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射频电路等)和应用场景(如消费电子、工业设备、汽车电子等)进行调整和优化。 需要做到的规则 隔离准则:强弱电流、大小电压、高低频率、输入输出、数字模拟等要隔离,采用空间远离或地线隔开。 晶振靠近IC:晶振要尽量靠近IC,且布线要较粗。 晶振外壳接地:晶振外壳必须接地。 时钟线接地保护:时钟布线经连接器输出时,周围布满接地插针。 模拟和数字电路电源与地线分离:模拟和数字电路分别拥有独立的电源和地线通路,尽量加宽电源与地线。 单点接地:单独工作的PCB的模拟地和数字地在系统接地点附近单点汇接。 母板电源与地线分离:母板的模拟和数字电路的电源和地也要分开。 高速数字电路分区:高速、中速和低速数字电路要分配不同的布局区域。 低电平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分离:低电平模拟电路和数字逻辑电路要尽可能分离。 多层板设计:电源平面应靠近接地平面,布线层应与整块金属平面相邻。 数字与模拟电路分开:多层板设计时,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尽量分开。 时钟与高频电路隔离:时钟电路和高频电路要单独安排,远离敏感电路。 减小环路面积:使用双绞线或屏蔽线,让信号线与接地线扭绞在一起。 增大线间距离:减小干扰源与受感应线路之间的互感。 直角布线:干扰源线路与受感应线路呈直角布线。 增大电容耦合距离:增大线路间距离以减小电容耦合。 线路分类:按功率电平分类,30dB功率电平为一组。 不同分类导线分开敷设:不同分类的导线分别捆扎,分开敷设。 电阻靠近有源器件:增益控制电阻、偏置电阻要靠近放大器和有源器件。 旁路电容靠近电源输入:旁路电容要靠近电源输入处。 去耦电容靠近IC:去耦电容要尽可能靠近每个IC。 增大走线间距:减少电容耦合的串扰。 平行布设电源线和地线:使PCB电容达到最佳。 敏感线路远离高噪声线路:将敏感高频线路布设在远离高噪声电源线的位置。 加宽电源线和地线:减少电源线和地线的阻抗。 采用物理分割:减少不同类型信号线之间的耦合。 局部去耦:在电源输入口与PCB之间用大容量旁路电容进行低频脉动滤波。 布线分离:采用3W规范处理关键信号通路。 保护线路接地:对关键信号采用两面地线保护,两端都要接地。 单层PCB地线宽度:地线至少保持1.5mm宽,跳线和地线宽度变化保持最低。 双层PCB布线:优先使用地格栅/点阵布线,宽度保持1.5mm以上。 保护环:用地线围成环形,隔离逻辑电路。 多层板PCB电容:利用电源面和地面产生PCB电容。 高速与低速电路布局:高速电路接近接地面,低速电路接近电源面。 相邻层走线正交:避免不同信号线在相邻层走成同一方向。 避免天线效应:不允许出现一端浮空的布线。 阻抗匹配:同一网格的布线宽度保持一致,减少反射。 防止信号线自环:避免信号线在不同层间形成自环。 短线规则:布线尽量短,特别是重要信号线。 倒角规则:避免产生锐角和直角,所有线与线的夹角应大于135度。 滤波电容连接:滤波电容焊盘到连接盘的线应采用0.3mm的粗线连接。 高频部分布局:将高频部分设在接口部分,减少布线长度。 避免平面层分割:避免电源和地层的挖空区域相互连接。 电源层投影不重叠:不同电源层在空间上避免重叠。 3W规则:线中心距不少于3倍线宽,减少线间窜扰。 20H规则:内缩20H限制电场。 五五准则:时钟频率到5MHz或脉冲上升时间小于5ns时,采用多层板。 混合信号PCB分区:模拟部分和数字部分分区,A/D转换器跨分区放置。 多层板设计:多层板是较好的EMC防护设计。 信号与电源电路独立接地:信号电路与电源电路各自独立接地。 信号回流地线独立:信号回流地线用独立的低阻抗接地回路。 接地线长度:接地线长度小于1/4波长。 强弱信号地线分开:强信号与弱信号的地线要单独安排。 多点接地与单点接地:根据频率选择合适的接地方式。 避免地环路:电源线应靠近地线平行布线。 散热器接地:散热器要与单板内电源地或屏蔽地连接。 数字地与模拟地分开:地线加宽。 高速、中速、低速电路布局:注意不同的布局区域。 专用零伏线:电源线的走线宽度≥1mm。 电源与地线分布:电源与地要呈“井”字形分布。 直角布线:干扰源线路与受感应线路呈直角布线。 分类导线敷设:不同分类的导线分别捆扎,分开敷设。 360°屏蔽:为内导体提供360°的完整包裹。 多层板设计:电源层和地层要相邻。 电源分离:用接地分离每个电源。 过孔设计:高速通道的过孔要尽可能最小。 避免短截线:避免在高频和敏感的信号线路使用短截线。 避免星形信号排列:避免用于高速和敏感信号线路。 辐射型信号排列:保持信号路径宽度不变。 地线环路面积:保持信号路径和它的地返回线紧靠在一起。 时钟电路布局:时钟电路尽量靠近微处理器。 时钟区隔离:用地线圈起隔离。 元件布局原则:将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分工。 电路板分区:各分区电路地线相互并联,一点接地。 信号线保护:重要信号线两侧加上保护地。 I/O接口电路布局:尽量靠近印刷板边缘。 敏感元件布局:敏感元件下面避免走线。 高速数据接口布局:按信号频率渐进布局。 信号线长度:信号线越短越好。 45度或圆弧折线布线:避免使用90度折线。 避免90度折线:减少高频噪声发射。 晶振布线:晶振与单片机引脚尽量靠近。 电路板分区:将干扰源与敏感元件远离。 数字区与模拟区隔离:用地线隔离。 大功率器件接地:单独接地。 减少回路环面积:降低感应噪声。 电源线和地线加粗:降低耦合噪声。 IC器件直接焊接:少用IC座。 参考点设置:设置在边框线的交点上。 网格布局:推荐使用25mil网格。 连线最短:关键信号线最短。 元件方向一致:便于生产和调试。 元件布局:便于调试和维修。 元件间距:保持足够的间距。 去耦电容靠近芯片:形成最短回路。 旁路电容分布:均匀分布在集成电路周围。 电源分割:使用同一种电源的元件放在一起。 阻容器件布局:根据属性合理布局。 匹配电阻布局:多负载终端匹配放在信号最远端。 匹配电阻靠近驱动端:距离不超过500mil。 字符调整:保证字符信息清晰可见。 关键信号线优先:电源、模拟小信号等优先布线。 环路最小规则:信号线与其回路构成的环面积要尽可能小。 接地引线最短:缩短并加粗接地引线。 单点接地:防止放电电流流过内部电路。 屏蔽敏感部件:与能产生电磁干扰的部件隔离。 布线层与金属平面相邻:产生通量对消作用。 接地点间距:小于最高频率波长的1/20。 电源线和地线靠近:降低电源阻抗。 信号走线最短:特别是高频信号。 电气安全设计:导体间距符合电气安全规范。 增加地平面:靠近双面板位置。 连接点距离:确保在40mm以内。 连接器外壳接地:连接到机箱地。 保护环:放置宽的导电保护环。 使用多层PCB:减少共模阻抗和感性耦合。 内层线设计:类似法拉第盒。 连接器布局:尽量放在电路板一侧。 连接器下方地平面:放置宽的地平面。 安装孔设计:不涂覆焊料。 隔离区设置:保持间隔距离。 环形地防范ESD:设置环形地通路。 信号线与地线并行:信号线长度大于300mm时。 敏感电路布局:放在PCB中间。 安装孔连接:根据需求选择连接方式。 受保护信号线与不受保护信号线:禁止并行排列。 复位、中断和控制信号线:采用高频滤波,远离输入输出电路。 机箱内电路板布局:不安装在开口位置或内部接缝处。 静电敏感电路板布局:放在最中间,人工不易接触到的部位。 两块金属块邦定:采用固体邦定带,确保邦定点宽度。 禁止做的规则 电源与地层重叠:不同电源层在空间上避免重叠。 一端浮空布线:避免“天线效应”。 线宽变化:避免同一网格布线宽度不一致。 信号线自环:防止信号线在不同层间形成自环。 长信号线:重要信号线尽量短。 锐角和直角布线: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辐射。 高频部分布局不合理:避免高频部分布线过长。 平面层分割:避免电源和地层的挖空区域相互连接。 信号线并行排列:受保护信号线与不受保护信号线禁止并行排列。 2.局部原则 2.1. 模拟电路 2.2. 数字电路 2.2.1 时钟电路 引言:在一个电路系统中, 时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人的心脏的作用,如果电路系统的时钟出错了,系统就会发生紊乱,因此在PCB 中设计,一个好的时钟电路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常用的时钟电路有:无源晶振电路、有源晶振电路、时钟分配器电路,其中无源晶振电路、有源晶振电路都是产生电路脉冲的电路,而时钟分配器电路则是将已有的时钟进行分配的电路 PCB 中常用的无源晶振封装有: 2 管脚的PTH封装,SMD 封装、 4 管脚的 SMD 封装 尽管无源晶振有不同的规格,但它们的基本电路设计是一致的,因此 PCB 的布局、布线规则也是通用的。基本的电路设计如下图: 从电路原理图中可以看出,电路由晶体 +2 个负载电容组成,这两个负载电容分别为增益电容和相位电容。 title:时钟Layout绘制流程 1. 定电路类型:分清楚是**无源晶振电路、有源晶振电路、时钟分配器电路** 2. 根据对应类型,查找必须遵守的Layout原则,并边在绘制时边遵守 3. 绘制完成后,根据不能做的Layout原则,进行Layout排错修改 无源晶振电路必须遵循的规则(按照重要程度从前到后) 晶振靠近主控IC放置:晶振应尽量靠近主控IC,减少走线长度,避免信号衰减和干扰。 电容靠近晶振放置:负载电容应靠近晶振放置,以减少寄生电容的影响。 晶振下方铺地:晶振下方所有层应铺地,增强抗干扰能力。 晶振电路包地处理:对晶振电路进行包地处理,并打大量地孔,以减少电磁干扰。 电源先经过旁路电容:晶振的电源引脚应先经过旁路电容,再接入晶振,以滤除电源噪声。 晶振走线采取类差分走线:晶振走线应采用类差分走线,走线尽量短且直,减少信号干扰。 晶振走线加粗:晶振走线宽度建议为8-12mil,以降低阻抗。 晶振外壳接地:晶振外壳应接地,避免晶振向外辐射杂讯,同时防止外来信号干扰。 晶振电路整体紧凑布局:晶振电路应整体紧凑,减少寄生效应。 晶振走线避免过孔换层:晶振走线尽量在同一层完成,减少过孔换层带来的信号完整性问题。 晶振电路远离发热源:晶振应远离大功率器件、电源芯片、电感等发热量大的元件。 晶振电路远离电磁干扰源:晶振应远离电源线、天线等电磁干扰源。 晶振电路周围打地过孔:在晶振周围打地过孔,将表层与内层地平面相连,增强屏蔽效果。 晶振电路的电源滤波:在晶振电源线上添加滤波电容,以减少电源噪声。 晶振电路的匹配电阻靠近晶振:如果有匹配电阻,应靠近晶振放置。 晶振电路的信号线按阻抗线走线:时钟线应按50欧姆阻抗线设计,确保信号完整性。 晶振电路的信号线与其他信号线保持间距:时钟信号线与其他信号线保持4W间距,减少串扰。 晶振电路的信号线进行回流地处理:换层孔的200mil范围内要有回流地过孔,确保信号完整性。 晶振电路的信号线避免stub线头:防止天线效应,减少额外的干扰。 无源晶振电路禁止去做的规则 晶振下方走线:晶振同层下方绝对不能走线,避免信号干扰。 晶振下方放置器件:晶振下方所有层不能放置器件,确保信号纯净。 晶振走线形成环路:晶振走线不能形成U型或环路,避免信号反射和干扰。 晶振走线过长:晶振走线不能过长,避免信号衰减和干扰。 晶振走线出现锐角:晶振走线不能出现锐角,避免信号反射。 晶振电路与其他信号线交叉:晶振电路不能与其他信号线交叉,避免串扰。 晶振电路与其他信号线距离过近:晶振电路不能与其他信号线距离过近,避免串扰。 晶振电路的电源线与其他信号线距离过近:晶振电路的电源线不能与其他信号线距离过近,避免电源噪声干扰。 晶振电路的信号线与其他信号线共用过孔:晶振电路的信号线不能与其他信号线共用过孔,避免信号干扰。 晶振电路的信号线与其他信号线共用地平面:晶振电路的信号线不能与其他信号线共用地平面,避免地平面噪声干扰。 晶振电路的信号线与其他信号线共用电源平面:晶振电路的信号线不能与其他信号线共用电源平面,避免电源平面噪声干扰。 晶振电路的信号线与其他信号线共用屏蔽地:晶振电路的信号线不能与其他信号线共用屏蔽地,避免屏蔽地噪声干扰。 晶振电路的信号线与其他信号线共用回流地:晶振电路的信号线不能与其他信号线共用回流地,避免回流地噪声干扰。 晶振电路的信号线与其他信号线共用匹配电阻:晶振电路的信号线不能与其他信号线共用匹配电阻,避免匹配电阻噪声干扰。 晶振电路的信号线与其他信号线共用滤波电容:晶振电路的信号线不能与其他信号线共用滤波电容,避免滤波电容噪声干扰。 有源晶振电路必须遵守的规则 相比于晶体电路,晶振是有源电路,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晶振 +电源滤波电路 +源端匹 配电阻:常见电路设计如下图: 布局布线效果图如下: 布局、布线总结: 滤波电容靠近电源管脚,遵循先大后小原则摆放,小电容靠得最近; 匹配电阻靠近晶振摆放;如果原理图中没有这个电阻,可建议加上; 时钟线按 50 欧姆阻抗线来走;如果时钟线过长,可以走在内层,打孔换层处加回 流地孔; 其他信号与时钟信号保持 4W 间距; 包地处理,并加屏蔽地孔; 有源晶振电路禁止去做的规则 时钟分配电路必须遵守的规则 时钟分配器种类比较多,在设计时保证时钟分配器到各个 IC 的距离尽量短,通常放在 对称的位置,例如: 时钟分配器电路: PCB 设计如下图: 布局、布线总结: 时钟发生电路要靠近时钟分配器,常见的时钟发生电路是晶体、晶振电路; 时钟分配电路放置在对称位置,保证到各个 IC 的时钟信号线路尽量短; 附近不要摆放大功率器件、如电源芯片、 MOS 管、电感等发热量大的器件; 时钟信号线过长时,可以走在内层,换层孔的 200mil 范围内要有回流地过孔; 时钟分配电路禁止去做的规则 上述的是最基本和最常见的晶体电路设计,也有一些变形设计,如加串阻、测试点等, 如下图 ,设计思路还是一致的: 【相关链接】 晶振布局技巧-CSDN博客 【图文结合】晶振时钟 PCB 设计指南,3 种布局布线技巧 - 哔哩哔哩 (bilibili.com) 晶振选型与布线指南-CSDN博客 超全!晶振在PCB板上如何布局? - 21ic电子网 PCB模块化设计05——晶体晶振PCB布局布线设计规范_pcb 晶振布局-CSDN博客 2.2.2 复位电路 2.2.3 IO电路 (1)LowSpeed 1)U(S)ART 2)(H)SPI 3)I2C 4)RS 235 (2)HighSpeed 1)USB 2)HDMI 3)DP 4)DVI-D 2.3. 射频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