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原中国MEMS传感器应用大赛)是一个无固定限制、鼓励原始创新的赛事。是由国际iCAN联盟、教育部创新方法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和全球华人微纳米分子系统学会主办。其倡导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勇于创新,发现和培养一批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青年创新人才,促进和加强物联网、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的产学研结合,搭建科技人才创新生态平台。
阅读注意1. 本文写作时间为 2025.3.29 只针对第十九届赛事进行分析,往后的赛事只供参考
1.赛道分类
竞赛按照竞赛宗旨分为“创新赛道”“创业赛道”“挑战赛道”三个赛道
(1) 创新赛道
涵盖智慧家庭、智慧农业、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能交通、智能教育、智能硬件、智能制造、智慧文创、智能环保等各领域的创新应用.
采用双盲评审方式,通过匿名化处理参赛团队的院校、指导老师等信息,达到评委和参赛团队双方都不知晓对方身份的目的,消除主观思维对评审结果的影响。评审分值分配为创新性30分、商业性25分、技术方案25分、产品介绍20分。
(2) 创业赛道
紧跟科技创新前沿及产业研发方向,设置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技术/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文化创意及产业创新等方向类型。
重点考察项目的商业模式设计、市场前景、团队能力、技术可行性等方面,具体评审细则尚未明确,但会综合考虑项目的创新性、商业价值和可操作性。
(3) 挑战赛道
由人工智能、机器人、商业管理、集成电路等赛项组成。(由大赛联合企业发布课题和赛题并且提供相应软硬件支持)
根据企业发布的赛题要求,对参赛项目的解决方案、技术实现、创新性等方面进行评审。
2.参赛对象
创新赛道:全国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在读学生(含本科、专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必须以团队形式参赛,每支团队2-5名队员,禁止跨赛区组队和参赛,赛区以队长所在院校的地区为准,每人仅限报名1支团队,每个团队指导老师不超过2人。
创业赛道:毕业五年内的学生均可报名参赛,要求团队已注册公司(队长持股≥10%),优先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挑战赛道:全国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在校学生(含本科、专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可以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参赛,禁止跨赛区组队和参赛,赛区以队长所在院校的地区为准。
3.报名时间
报名开始时为2024年4月1日,报名截止日期为2024年7月31日。
4.赛程安排
(一)参赛报名、作品制作(4—7月份)
所有参赛团队统一通过大赛官网(www.g-ican.com)报名,报名及作品上传截止日期为2025年7月31日。
(二)校内赛(8—9月份)
各参赛高校晋级区域赛的团队限额是30支,高校可根据报名数量自行决定校内赛的举办,校内赛由各参赛院校选拔优秀项目晋级区域赛,赛区组委会进行指导。
(三)区域赛(9—10月份)
各赛区组委会应积极组织区域赛,根据全国组委会设定的总决赛配额,择优推荐项目入围全国赛。
(四)全国赛(11月份)
iCAN大赛评审委员会对入围全国赛的项目进行初选评审,择优选拔项目进行现场比赛。在全国赛比赛期间同时举办开闭幕式、创新作品展、创新教育研讨会、人才招聘会、投融资对接、颁奖典礼等交流展示活动。
5.奖项设置
网络报名截止后,组委会根据各分赛区的实际报名情况,设定各赛区晋级总决赛的配额。总决赛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指导教师奖、优秀组织单位奖等奖项,并授予相应证书。
6. 比赛赛制
iCAN大赛每年举办一届,分为创新赛道、创业赛道、挑战赛道三大赛道。创新赛道采用校内赛、区域赛、全国赛三级赛制;创业赛道采用初赛、复赛、决赛三级赛制;挑战赛道赛制安排以挑战赛通知为准。由全国总决赛评选出的优秀团队,将推荐参加对应国际比赛。
7.实战真题
8.赛事分析
不同赛道的评审重点不同,紧紧抓住赛事的评分机制,与大赛要求相靠拢。
以创新赛道为例:
(一)创新性30分(创业赛道中为20分):强调原始创意的价值,在思维模式、技术研发、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突破和创新。
(二)商业性25分(创业赛道中为35分):强调商业模式设计的可行性及产品的实用性,并具备社会和市场价值。
(三)技术方案25分:强调项目产品的技术洞见及产品的完成程度。
(四)产品介绍20分:强调对产品和项目的表达能力,并对团队成员的整体协作进行考核。